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楼宇作为公共治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聚集,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好地推动楼宇党建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成为一项重大命题。
新时代的楼宇党建工作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逐步从“建组织、优服务、强功能”走向“强组织、善治理、促发展”的新阶段,在覆盖对象上从“两新组织”延伸到“三新组织”,在管理方式上从“政府主导”转变成“协同共治”,在发展路径上从“单兵作战”调整为“抱团共赢”,形成“整体性党建”工作格局,进而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组织为基,缔造“一核多元”的党建共同体。楼宇党建具有开放性高、职业化高、政治性低的天然特性,无法简单沿用传统党建模式,需要打破楼宇内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建立以楼宇各类党组织为核心的“1+N”党建工作体系。在纵向层面,要注重组织的上下延伸。每个楼宇要成立1个功能型综合党委,统领楼宇党建工作,将不同楼宇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楼宇党委成员,按单位、行业或楼层等下设N个党支部(党总支、党委),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在横向层面,要注重组织的有效覆盖。建立“走访调研—筛选培育—派驻指导—建立支部”工作流程,派驻楼宇党建指导员,通过单独组建、片区联建、挂靠联建、行业统建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推进楼宇入驻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将各类党组织作为核心,同步组建妇女小组、工会小组、青年小组等群团组织,孵化瑜伽、书画等各类社团,协同开展契合楼宇特色的各类活动,吸引优秀员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凝聚引领,提升楼宇党建效能。
以融合为径,缔造“深度联接”的治理共同体。楼宇企业多、人才多、人流量大、治理力量不足,单靠政府资源不可持续,归根到底还是要激发楼宇企业自治共治活力,实现以党建“公转”推动治理“自转”。一是要有议事机构推动融合。在楼宇综合党委领导下,以“一楼一会”灵活组建楼宇理事会,推动楼宇党组织凝聚成团、示范引领,最大限度体现广泛性、代表性和包容性。二是要有议事机制实现融合。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活动轮值机制、项目共建机制、履职量化评分机制等,促进楼宇内各方信息交流和意见交换,从而达成共识和行动,共同破解治理难题。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科创大厦,探索了“四提三议两决一评”工作机制,建立了“需求分类-议事分级-决策执行-反馈评价”的治理闭环,通过高频议事、深度粘合的尝试,办成楼宇托管班、白领兴趣社、白领云上点餐等多项惠企实事,有效激发了楼宇自治力,推动楼宇治理实现“自转”。
以赋能为要,缔造“互利共赢”的发展共同体。楼宇经济具有高流动、高增速、高活跃的特点,单靠“楼内自转”还不够,需要以党建为媒介,充分打开资源边界,嫁接更多服务、激发更多动能。通过“聚智”赋能。为楼宇引入辖区高校力量、科研院所等智力支持,通过开展产学研论坛、楼宇企业家联谊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生产经营情况通报会等形式,搭建互动交流合作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信息资源,积极打造楼企服务圈、社企共享圈、企企互助圈。通过“聚力”赋能。由“党组织搭台”调动各方出力,在楼宇定期开展融资对接、人才招聘、法律维权、健康咨询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周到、优质、便捷的各类服务,形成集中现场服务、平时跟踪服务、上门直接服务相结合的长效模式。譬如,武汉市武昌区深化“党建引领 融合赋能”专项行动,整合了市区32家职能部门资源进楼宇,在试点楼宇开通“政务服务直通车”83场次,银企对接会、政策咨询会19场,很好地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推动楼宇经济跑出“加速度”。
楼宇是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集中的新高地。近年来楼宇经济风生水起,做好楼宇党建工作,是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的需要,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用好党建这把“金钥匙”,就一定能成功解锁楼宇“发展密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