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 汤洁)10月1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湖北站主题采访活动启动。采访团一行马不停蹄来到首站咸宁市通山县。记者走进建于乾隆年间谭宗祠,飞檐画壁,石板深院,一阵古朴气息扑面而来。抚摸石刻文字,谭姓后人告诉记者说石刻的“永”是永字辈后人书写由族人雕刻而成。这个源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21世孙的大家族,荣耀显赫在后人孩童的追逐嬉笑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数百年的传承绝非依靠雕梁画壁。
据了解,通山县是全国最早的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年不到20万人口的通山县,却有10万多人参加革命,3.2万人为革命英勇捐躯,30多位县委书记就牺牲了20多位。
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何长工、王震等先后在通山组织发动革命多年。孕育出王平、阮贤榜、梅盛伟等7位开国将军。县内像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成立纪念地大畈隐水洞、县烈士陵园、通山圣庙这样的红色革命遗址,通山县共计有15处。通山县一度成为鄂东南地区乃至湘鄂赣苏区人民革命中心。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曾三次进驻通山县城,横扫鄂东南的反动势力,挥师南下取岳阳,克长沙,是中国工农红军夺取大城市胜利的首例。后来,红三军团也成为红一方面军一部参加了长征。
当日,采访团一行先后瞻仰了通山县烈士陵园、大畈镇红色遗迹等地。位于县城城郊大路乡洞口罗村的通山县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00亩,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纪念瞻仰区、烈士安息区、市民休闲区、革命传统教育区。
其中,“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各时期的各类革命文物,采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完整再现了通山和鄂南人民各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英烈馆展出了7位通山籍将军和50多位著名烈士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烈士墓区安葬有原红三师政委叶金波、师长萧高尉等186名著名烈士忠骨。
1930年3月,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在谭氏宗祠召开的。这里是通山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红三师司令部旧址。湘鄂赣省委北路指挥部参谋长、肖克将军胞兄萧克允,牺牲后也葬在大畈镇白泥村许家立嘴。白泥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是烈士家属。当地村民自发修建的纪念碑至今仍被人称道。
曾经的革命火种燎原地,经济却一度十分落后。地处富水河中游的大畈镇如今革命历史犹在,老区的发展早已经换了新颜。因修建富水水库而移民至板桥的大畈镇百姓,过去生活贫困。周边人都说“有女莫嫁板桥郎”。如今的白鹭新村位于大畈镇板桥村核电公路旁,前依绿水,后倚青山,风景秀丽。新村占地120亩。2016年7月已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网络、绿化、排污等基础设施,73户贫困户正陆续装修入住。
而大畈镇境内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成立纪念地隐水洞如今已经国家4A级景区;镇内西泉村2016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正着力打造中国第一实景民俗村。
大畈镇以隐水洞、国家级湿地公园富水湖为依托,大畈核电站建设等机遇,黏合扶持政策和山水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绿色发展,旅游兴镇”战略。而通山县另一个扶贫典范大路乡新桥冯村位于通山县城西郊8公里处。驻村干部李强海介绍,新桥冯村按照“一道”为农民马拉松跑道;“两园”通山文化驿站、通山风情园;“五区”松林木屋群落,生态民宿区,民宿生活体验区、科教区、采摘区。一中心:乡村创客中心规划建设。新桥冯村山上油茶、低丘苗圃、水田龙虾、庭院香菇,着力于观光农业园与庭院农业相结合,成为当地扶贫开发的新典型。
大路乡新桥冯村天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规划面积40亩,大棚160个,目前已经引种12万棒香菇。村支书余才兵介绍,一棒香菇可以出四到五批菇,折合约半市斤左右,可以卖15到20块钱。每棒香菇成本价6块,村民每棒纯收入在8块左右。
42岁的村民徐爱锦之前在家赋闲,如今贷款4万多元养了5千棒香菇。香菇没出菇前,她还在合作社打工?!耙惶煲话倏榈墓ぷ?,折合成香菇棒算给我们也算入股,大家干起来更有劲了?!毙彀醣硎尽?/p>
“今天的参观,通山纪念馆内雕塑的朱正时,一门七忠烈为革命全部牺牲让我很受震撼。我们媒体人也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将革命老区的革命故事传递下去。让大家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央视新闻新媒体编辑张省表示。他讲到,通山精准扶贫亮点纷呈。当地通过让村民贷款入股、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村民自身致富能力很不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这些好政策能够持续下去,造福老区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