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渊
“我最想对同学们说,大学要培养三方面素质,自觉意识、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素养?!?月25日,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实验班班主任袁成清正在为新学期做准备,刚刚带学生从香港交流学习返校不久的他说:“大学班主任不会天天盯着学生,更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智慧!”
不戴手套做实验,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2005年,袁成清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普通老师。怎么教好学生,心里没底的他有点不知所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见启发了他:“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p>
“我刚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进实验室,学习到皮肤接触高浓度双氧水会被氧化成白色,很害怕,迟迟不敢去做实验,我弱弱地问袁老师:这种试剂对人体有没有害啊?皮肤接触到会不会脱皮和留下疤痕呢?万一手套密封不严或者操作过程中弄破了该怎么办呢?”董同学回忆,有一次袁成清安排自己去做双氧水介质中的摩擦学实验,由于对强氧化试剂了解不充分,实验迟迟没有开始。
袁老师当时没有回答,而是直接走到实验台前,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他并没有戴手套就开始指导做实验。边做实验,袁老师边对董同学和其他同学说:“我先来给你们示范一遍这个实验,你们看,即便是皮肤接触到试剂,也不会脱皮和留疤。但是双氧水毕竟是一种强氧化剂,你们在做试验的时候千万不能用手触摸,在操作之前你们一定要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如果不小心接触到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用清水清洗?!?/p>
从此之后,学生们不再害怕,做起实验来也越来越熟练。董同学感慨地说:“袁老师常说,‘师’应该以德为‘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这也成为我的安身立命之本。”
2012年,袁成清担任能源与动力工程1202班的班主任,班上一位陈同学老是认为自己高考发挥不好,一直心有不甘,入学后一直闹着要退学去复读,辅导员和学校的老师做了好几次工作,都没有说服他。看到他情绪非常低落,大家都非常担心。知道这件事之后,袁教授一直冥思苦想,学生有上进心是好事,关键是要让他能够敞开心扉,找到问题的症结。
于是,袁成清主动找到这位同学,分享自己当年高考也没考好的经历,“如果你去复读,有可能考上更高层次的大学,也有可能仍然来到我们学校,甚至有可能因为心理压力太大,连我们学校也考不上。即便是复读考上了更高层次的大学,有可能在学校层次上的提升还不足以挽回时间上的损失。如果用这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考研或者出国留学,结果可能会更好?!碧暝鲜Φ幕埃峦С聊撕靡换崴担骸澳判?,我再也不提退学的事了,肯定会往前看?!钡谝谎谄谀┛际?,他的成绩名列全班第二。本科毕业后,去了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学校负责人评价,不论是学习中的亲身示范、耐心教导,还是生活中的指点迷津、指引方向,袁成清用行动诠释了一个诲人不倦、开放包容的师者形象。2019年,他荣获武汉理工大学十佳师德标兵,2021年获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奖、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奖等荣誉,其带领的团队获得校师德建设先进团队。
“一串钥匙”成就交叉培养佳话
“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体系不系统、培养机制不健全的现象,研究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水路交通行业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的适配性不足;毕业研究生呈现出交通情怀薄弱、响应国家战略发展意愿不强,‘价值、知识、能力’不满足卓越研究生人才要求?!倍杂谌瞬排嘌汕遄苁侵泵嫖侍?,秉承治学求新、育人为实的教育理念。
而作为老师,袁成清首先给自己加压,他说:“以前的教学可能更多的是已经有比较好的现成教材了,照着这个去讲就可以了。现在知识更新太快了,所以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我们接触到科技前沿带入课堂,不仅是要讲给学生,也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去探索?!?/p>
此外,作为研究生导师,袁成清实施“三个一”实践培养模式,即聚焦一个应用需求,攻克一个技术难题,凝练一个高质量成果,严格把好学生培养质量关,他所指导50多名研究生中,11人获湖北省和校级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2名博士毕业生已成长为全国重点大学教授。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积极投入到船舶和交通行业一线工作。
“这是我的一大串钥匙,除了其中一把是我宿舍的,其他都是不同实验室的钥匙,这些钥匙都是袁老师介绍给我的?!倍嗄旰?,邱同学讲起那个已经在校内传为佳话的故事,仍然感动不已。2017年,邱同学因病反复手术,当时身体虚弱、精神不振,更让他着急无助的是面对严格的博士毕业要求,还没有任何成果的他不知路在何方。
“在我手术期间,袁老师总是安抚我、照顾我,总是反复叮嘱,要我调理好身体,而对学术课题上的事情只字不提,以避免让我产生不安。”邱同学说,到了手术间歇期,他回到实验室继续探索那片未知的领域。由于自己所做的方向也是袁老师刚开始研究的,因此在许多方面很难给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于是袁成清就主动把邱同学介绍给相关领域的老师,一起指导学生研究?!岸乙惨虼丝梢运媸背鋈胨堑氖笛槭?,能够随时去向他们请教、用他们的实验室器材、与他们的学生交流,所以我就有了一大把实验室的钥匙?!鼻裢钋榈鼗匾涞?。
“一串钥匙”成就博士生交叉培养的佳话。袁成清解释,人都不是全能的,总有自己熟悉和陌生的领域。老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科交叉也越来越深,没有人能够做到面面俱到,自己指导的学生在某些领域也能成为自己的老师?!拔矣幸桓鲆丫弦档牟┦可谏锓牢哿煊虺杉橙?,不管是我指导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还是申请的课题,我都会让他帮忙把关。”袁成清笑着说。
构建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袁成清不仅润物无声,更带领团队和研究生,对接国家需求,攻坚克难,为实现水路交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面对水路交通装备的安全可靠和绿色低碳问题,他聚焦船舶动力系统磨损状态辨识与磨损控制、船舶耐磨低噪水润滑轴承研制、新能源船用关键技术、船舶综合能效提升技术等开展研究,构建“源—网—荷—储”的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承担了50多项国家、省部级和企业急需项目,相关成果为船舶的安全、可靠、高效和节能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袁成清带领团队研制的低摩擦、耐磨损的水润滑轴承产品,已在船舶中得到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太阳能光伏系统成套技术,已在远洋运输船舶“中远腾飞”轮、内河运输船舶“安吉204”轮、海事趸船和意大利Grimaldi公司滚装运输船等50余艘船舶上应用,引领示范航运业的节能减排。
现在,袁成清是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首席教授、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带领团队师生始终瞄准行业的迫切需求,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航海科技一等奖等奖励。
“因为我热爱!”这朴实的一句话坚持几天、几年或许容易,但从教19年来,袁成清始终如一。他说:“当一名老师,只有用心地去讲好你的每一堂课,去完成与学生的每一次沟通,去做好每一项科研细节,这份职业才能做得踏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