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北京时间8月2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在约5小时的海底作业中,科研团队共观察及拍摄到肉食海绵、玻璃海绵等近10种海绵生物,采集到海参、海绵、海百合、海星、珊瑚5种代表性生物样品。
海底地势平坦,布满直径1厘米至4厘米的黑色结核
另据新华社报道: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处海盆进行,最大下潜深度4706米。
“海底地势平坦,布满直径1厘米至4厘米的黑色结核。我们在海底完成了2500米的航行和测线任务,分区域采集到底层海水和沉积物等样品。”下潜科研人员王琪说。
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据下潜科研人员张睿妍介绍,对比本航次在海山进行的下潜作业,海盆的生态系统有显著差异。在约5小时的海底作业中,共观察及拍摄到肉食海绵、玻璃海绵等近10种海绵生物,采集到海参、海绵、海百合、海星、珊瑚5种代表性生物样品。
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毓芾碇行母敝魅涡硌氨硎?,这些样品弥足珍贵,中外科研人员在船上实验室完成样品处理后,将带回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的生物分类学、生态学等研究,以丰富人们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此前还看到了“小飞象”“偕老同穴”
8月22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迎来老朋友——来自中国香港的海洋生物学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
在当日的下潜作业中,邱建文随潜航员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西北面山脊进行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观察拍摄底栖生物分布情况,采集到冷水珊瑚、玻璃海绵、海蛇尾等20余件代表性生物样品。
11年前,邱建文曾搭乘“蛟龙号”在中国南海参与深潜作业,抵达中国南海1300多米深的冷泉区,观察并采集到贻贝等10余种生物?!澳鞘钡摹粤拧购苣昵?,功能远不如今天强大?!被匾淦?013年6月19日,邱建文记忆犹新,“下潜前,我没有想到这一区域会有如此多生物,水下场景像是沙漠中的绿洲,非常震撼。”
但那次深潜也留下一些遗憾。“当时没能完成对体型较小、走动能力强的生物采样,有的海参不能适应温压变化,到水面时已经化掉。”邱建文说,由于当时对深海的认识比较少,很多生物对于科学家和潜航员来说都是未知的,更不要说判定它们的保育价值。
如今再次下潜,“蛟龙号”也经历了全面技术提升,具备水下精细探测、目标快速搜索、原位定点取样等更加先进的作业能力。邱建文说,下潜的每个环节都在“蛟龙”团队的掌控之中,虽然在水深2000米左右的海山山脊受到较强且持续的底流影响,但主驾潜航员赵晟娅在资深潜航员傅文韬的协助下,始终沉着冷静,顶着底流在海山峭壁高效完成了下潜作业。
“今天我们看到了‘小飞象’‘偕老同穴’海绵等水下生物,采集到不同颜色和种类的珊瑚样品?!鼻窠ㄎ暮颓焙皆币黄鹣蛑型饪蒲Ъ医樯艿碧斓南虑鼻榭?。科学家们则根据专业分组和分工,紧锣密鼓地在船上实验室开始样品处理工作。
邱建文说,“偕老同穴”这种海绵生物有着玻璃纤维组成的外壳,能够抵御捕食者,中空结构为一对雌雄俪虾提供了居住空间。这对与海绵共生的俪虾帮助海绵清洁体壁,使海绵晶莹剔透。但是随着慢慢长大,俪虾终有一天会困在海绵的复杂结构中无法游出,故名“偕老同穴”。
首次搭载的外国科学家称“是最宝贵人生经历”
8月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哥伦比亚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山坡进行,重点对底栖生物和水体环境进行调查,观察拍摄了海底生物分布情况,采集到多个品种的海参、海绵、冷水珊瑚以及底层海水、沉积物等样品。当日最大下潜深度为3333米,水下作业约6个小时。
从事海洋生态?;ぱ芯康陌驳铝宜顾担舜蜗虑笔撬畋蟮娜松?,船上各个团队的成员都给予他大力支持?!爸泄那焙皆辈唤鼍ㄇ彼骷菔?,还是海洋生物专家,他们带领我辨认了很多海底生物,采集到长度近半米的海参等代表性样品,我们高效完成了科学目标?!?/p>
邱建文教授表示,2013年的深潜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首个航次。而今,他在“蛟龙号”首个国际航次中,与来自五大洲的科学家一同探寻西太平洋的深海奥秘。
据了解,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中外科学家计划在西太平洋海域借助“蛟龙号”进行18次下潜作业,围绕海山这一深海典型生态系统和环境开展调查。
新闻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