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月11日上午,就在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与合肥小伙石烙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成为合肥市第36例、安徽省第107例“骨髓”捐献者,这份“爱心”将于当天被送到浙江的一家医院,输入已在无...
捐献者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4月11日上午,就在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与合肥小伙石烙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成为合肥市第36例、安徽省第107例“骨髓”捐献者,这份“爱心”将于当天被送到浙江的一家医院,输入已在无菌病房内等了整整7天的7岁小女孩身体里,改变她的生命轨迹。而在前期准备中,石烙将年仅11个月大的“特别黏爸爸”的爱子送回老家,交给父母照管,专心完成这项善举。
捐献过程中他幽默健谈
当天上午,在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病房内,今年29岁的合肥小伙石烙躺在病床上,其双臂插上针管,左侧的机器正在精密运转,从他的身体里提取出造血干细胞来。
“感觉还好,跟捐献血小板差不多的感觉,就是时间长一点。”在捐献过程中,石烙很轻松,他跟记者聊起是怎样结缘这项善举的。
石烙说,他老家在安庆宿松,早在上大学期间,他就曾和整个寝室的同学献了血小板。“当时医生就说,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也不需要额外抽血,我们会多留样一份。”在机缘巧合下,石烙成了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
“毕业后,我刚开始在工地干了一段时间农民工,后来当包工头,然后又出来创业。”说到如今的工作,石烙颇为健谈,他说如今因应酬多了,身体变胖,不符合献血条件,但是前不久接到红十字会电话,称恰好有个匹配的患者,需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命,石烙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为了捐献他将爱子送回老家
“我儿子很黏我,现在才11个月大,平时都要抱着哄着。”说起爱子,石烙一脸骄傲。他说,因为接到通知后,要提前几天到医院住院,检查各项生理体征,等待条件最佳时再开始捐献,因此在4月6日住院前,他就已经将爱子送回老家宿松,交给父母帮忙照管几天。
同样,因为妻子是医生,石烙捐献“骨髓”的事情,其妻子非常支持,甚至在捐献的当天,因为工作忙,她都没有到医院陪同,“不是心大,而是没啥大事”。
“我老婆和父母都非常支持。”石烙说,当他得知受捐者是一名7岁的小女孩,已经为人父的他,自称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对方父母的心情,因此抱着“传递大爱”的心态,早早安排好手头的工作,专心来到医院住院,5天的观察期间,都没有离开医院,以此来等待最佳的状态。
石烙说,捐献结束后,他会回家休息一天,然后次日便要到老家去,“把儿子接回来”,因为“想得很”,估计“儿子也想爸爸”。
受捐者父亲送来感谢信
4月11日11时许,石烙完成了“骨髓”捐献,这袋144ml的造血干细胞,被立即存储进特制的低温保温箱内,每半个小时晃动一下防凝固。整个保温箱即将长途跋涉,“一路绿灯”、“免过安检”送往浙江的一家医院。
等在浙江那家医院的,是一名7岁的小女孩,患有地中海贫血,得知受捐后,小女孩已经于7天前住进无菌病房,排空身体内的废弃血细胞,等待着这救命之物输进体内,迎来生命的再次绽放。
在安徽省立医院的病房内,安徽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带来了一封由受捐女孩父亲手书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恩人,您好!真诚地感谢您给我女儿捐献造血干细胞……信件的最后写道,他将带领全家,学习石烙的博爱情怀和高尚品格,在以后的生活中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将心比心,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当听完这段感人肺腑的信件后,石烙亦被对方的真诚所打动,他说自己也为人父母,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也会用尽一切办法,让家人平安幸福。
石烙是合肥市第36例、安徽省第107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这距离我省自2008年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以来,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据介绍,自从2013年我省对该领域加大宣传之后,近年来捐献者数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2014年全省只有50例,今年已经达到100多例了。”安徽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但是面对需求巨大的现状而言,缺口还是非常大,建议更多的市民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助人也是助己。
晨报记者王刚文/摄
原标题:合肥小伙成功捐献144ml造血干细胞,为7岁女孩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