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让很多人被动地改变了生活状态,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些人,则是受地震救灾、重建感召,主动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
这些人中,有那场地震的幸存者,抱着感恩的心冲锋在公益一线,但始终无法弥补心灵创伤;有的从地震志愿者转型成为公益人,一做就是十年……
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公益行业的中流砥柱,是我们千万新时代公益人的典型画像。
余浩:从汶川地震幸存者到全职公益人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县桑坪中学的15岁学生余浩正准备去上课,突然感觉猛地晃了一下。几乎同时,他听到了“轰隆”一声巨响。跑到操场后,余浩惊恐地看到教学楼的各个楼层瞬间错开,有逃生的学生直接从二楼跳下,宿舍这边因为只开了个小门造成了堵塞,不少人也是从楼上直接跳下。这所有着近2000人的学校瞬间弥漫在一片黑暗与灰尘之中……
作为地震中的幸存者,余浩参与了人生的第一次志愿行动,主动加入了志愿救援团队,协助当地的民兵发送物资。
“毕竟是生离死别的经历,接受过外界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从此,感恩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标签。”余浩说,自己就是从那时开始接触公益、了解公益。在之后的求学生涯中,只要学校有公益活动,余浩都会尽可能去参加。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芦山发生7.0级地震。正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的余浩,加入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开始慢慢接触和参与社会外界的志愿活动。地震发生后,余浩脑中马上闪过一个念头:我必须要到芦山当志愿者,为灾区出一份力。
进灾区的路上,因为受到阻拦,余浩情急之下喊道:“我是汶川人,我是去报恩的。”在灾区的夜里,余浩清晰的感受到灾后的心灵创伤一直都在,看着在帐篷里熟睡的同学,“就好像这一切都是复制过的一样”。
后来,随着第一次接触慈善公益机构,又先后加入雅安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和壹基金实习,专门学习关于防灾减灾的救援工作。余浩逐渐从一名志愿者开始向职业公益人转化。也再没有主动向别人提“我是汶川人”,因为他不想用“汶川”的标签来包装自己,毕竟这是用亲人的生命换来的经历,内心接受不了。
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他加入了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由此真正成为了一名全职公益人,在云南开展关爱抗战老兵、寻找远征军骸骨等公益项目。对他而言,公益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自己关注到的、能去做的,他都会尽力去做,包括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救援。
“每当到达救援一线,自己就会进入特定的状态和情景,危险、风险都不会再去考虑了,脑子会一片空白,只想争分夺秒,去走访、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余浩沉思了一会说道,其实回想起来,更多的只是后怕,不过如今都过去了。
现在回看走过的路,汶川地震改变了余浩之前按部就班的生活。如果没有地震,他说自己“可能就是上个好大学,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作为山区出来的孩子,没有什么理想,但是因为地震,我了解了志愿者、义工这个群体,了解了公益这个行业。让我有机会能做一些事情,有个报恩的途径。” 余浩说,“汶川地震让我对公益有了认知,芦山地震让我走上了全职之路。”
相比国际公益机构,余浩说,国内的公益机构起步还是比较晚,专业性上还是有一些差距,这是他从业以来最直观的感受。余浩从做志愿者开始,到公益组织的实习生,再到全职,这过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不少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这就造成了公益行业的人才流动,很多人还没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益人就已经离开了。做公益,大家都在讲情怀,可是余浩认为做公益还是要有兴趣,这样做的过程中心情比较愉悦,而不是被动的。
程飞:因地震救援走上民间救援之路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修班同学会秘书长
“叔叔,你们赶紧撤吧,我知道我出不去了,别你也出不去了!”时隔10年,程飞对当时没能救出这个约六七岁的孩子一直难以释怀。
2008年时,作为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的一员,入伍已有2年的程飞原本在北京房山接受训练,任务是负责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安保工作。5月12日,一个紧急通知袭来,正在训练的程飞和队员们登上了前往四川的卡车,执行地震紧急救援任务。
几经周折终于进入灾区的程飞,第一感觉是“好像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路边堆放着物资、药品、食品,旁边有人在喊“随便拿”,后来程飞才知道这些人是志愿者,而且是自发来这里的,也是那时候才知道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做这样的事情。
做救援的过程中,受过专业训练的程飞,最直观的感受是遭遇天灾意外的时候,直接伤亡人数其实占比不多,多为现场不懂自救、互救,二次伤害比如惊吓、身体透支、窒息等造成的死亡占比较高。施救过程长,成本高,如果能提前做培训,可以提前预判,懂得如何躲避,如何逃生,如何保证第一时间不慌乱?这是程飞救援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之前的思考还停留在想法上,2011年底复原的程飞则将想法变成了实际行动。2012年,程飞与几位救援人员开始筹划民间救援队,但是身处徐州的程飞,首先考虑的问题则是如果没有地震,民间救援队该做什么?常态化应该做什么?不能等着灾难来。救援属于配合,协同作战,现状是救援队员比较分散,有事情的时候才会出来,这就需要考虑常态化做什么?所以程飞考虑的是做安全培训,并做一些助学助老方面的事情。
在2013年芦山地震救援过程中,程飞得到启发,将原有的志愿者团队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一家亲”公益志愿者服务队,开始了组织化运营之路。
时光飞逝,随着资源的增多,业务范围的拓展,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不一样。随着职业化的发展,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疲惫”是程飞对目前精神状态的总结。军人出身的程飞坦言,自己体力好,更喜欢冲锋陷阵,但是现在不行,作为公益机构的管理者,要考虑组织的发展、对接各种资源,做公益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要带领更多人一起做。
不过在忙碌的过程中,程飞也逐渐梳理出自己要做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整合资源,为企业的CSR项目出谋划策,把资源做匹配,将纯商业的操作转化成专项基金运作等等;第二条是推广“护苗行动”项目,通过安全课堂,安全师资培训,安全工作站,把常态化培训融入到学?;蛘呱缜锩?。
疲惫中前行,程飞的公益之路像陀螺一样已经旋转起来,虽然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但是程飞依然在思考中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