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消息(通讯员 黄红波 何国富)七旬婆婆10余年来收集废品成癖,儿子无奈求助城管。20日,双方合演一出调虎离山计,拆除存放点,清空垃圾。
3月下旬,青山城管委钢花街城管中队接待了一名辖区居民的来访,反映其母不听任何人劝阻,屋里屋外存放大量垃圾,严重影响家里的正常起居,请求给于帮助。中队对此高度重视,派出人员到社区了解情况。
原来,40多岁的沈师傅家住青山111街坊32门1号,一家三口与70多岁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母夏婆婆是武钢一名退休职工,每月有固定的退休金,沈师傅也在武钢上班,虽然收入不高,但还稳定。夏婆婆爱捡垃圾的嗜好,街坊们都知道。据邻居车师傅介绍,夏婆婆捡垃圾也有1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主要是家里收入不高,想补贴一下家用,特别是退休以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外面扒拉废品,还淘了一辆旧三轮车当运输工具,这一搞就成瘾了。
如果是定期处理掉,大家也都理解。但是,长期大量堆放在屋里屋外,街坊们就接受不了。在夏婆婆住的房间里,除了必备的生活物品,所有的地方全都塞满了废纸、旧衣等物品。这还不算,因为家住一楼,也亏得夏婆婆“扳命”,她还在屋外、两栋房子的空档,用捡回的砖块、石棉瓦,围起一个简易的棚子,大约有12见方,里面也是塞满废弃物。囤得多,卖得少,还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失火可不得了。
111社区居委会书记鲁红说,社区经常接到对夏婆婆的投诉,他们也多次上门做工作,让她尽快处理掉对方的废品,夏婆婆当面答应敷衍,回头继续“囤积”。当你要动手帮她清理时,她就极力阻挠,甚至翻脸,坚决不让别人动她的“宝贝”。
为了帮助夏婆婆戒除陋习,社区经常邀请她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想转移她的注意力,但是,活动之后,她照样出去收集废品。为了收集废品大量存放的事情,夏婆婆的儿子没少跟她“吵架”,沈师傅说,孙子都参加工作了,不缺你那几个钱,你就安安心心地养好自己的身体就行了,但是,无论怎样,夏婆婆就是改不了习惯。无奈之下,在沈师傅多次到社区诉苦的情形下,社区建议他求助城管帮忙。
刚开始,城管也试图做工作说服夏婆婆同意清理废品,结果失败,夏婆婆可称“油盐不进”。最后,城管对沈师傅说,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把那个存放垃圾的小屋拆了。但是,夏婆婆不能在现场,她要是在的话,会跟我们“拼命”,看能不能想办法把她调开一天半会儿,趁此机会,组织人员设备拆除清理。沈师傅表示赞同,但是要等待时机。
一周前,汉口的一个亲戚邀请他们参加一个寿宴。于是,沈师傅就与城管定下了4月20日下午的行动计划。
当天中午1时左右,记者提前在沈师傅家门口观察,看到沈师傅拎着个布包,跟在夏婆婆后面出了门,不时侧头观望社么,神色貌似慌张,而夏婆婆则面带喜色,与街坊打招呼,说是去吃酒,也四处张望。记者不敢与她对视,生怕被她窥出玄机。出了街坊不久,钢花中队负责人收到沈师傅的一个短信,说是上了公交车。这边,早已准备好的10名工人和二台运输车辆立即进入现场,开始了存放点的拆除和清理工作,而夏婆婆屋内的废品暂时不方便处置。存放点打开,满眼都是别人丢弃破凳、破椅、破布等等废物,实际上值不了几个钱,冒着细雨,花费足足4个小时,运走废弃物10吨,清理建筑垃圾12吨。
相关链接:
对于一些老人爱捡垃圾的“奇特”行为,有心理咨询师表示:如果老人捡垃圾不是为了经济上的得益,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获取安全感。每个个体情况不同,但他们肯定存在着某种缺失,通过捡垃圾这种行为来进行心理补偿。有些老人经历过国家的经济匮乏年代,内心深处有一种焦虑和不安全感,年老时自控能力下降,可能会通过捡拾垃圾的行为表现出来。进入老年后,相当部分的人会出现人格改变症状,有些老人突然爱捡垃圾也是一种表现。约有70%的老年痴呆会有各种伴发症状,捡垃圾是其中出现几率过半的一种症状,在老年痴呆发生的前期和中期都会出现。另外,一些老人发生脑梗等症状后,也会出现这种人格改变。一般来说,判定老人的捡垃圾行为是否为病理性,主要观察其捡垃圾的目的,如果不会分类和整理,也不出售废品,病态的可能性多一些。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种捡拾垃圾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这种行为会引发安全、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会影响周围人的生活,需要多方干预。而这部分老人在自我照顾和管理上也存在问题,生活质量会变得很差,建议送入敬老院等机构。这个干预工程是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家属等各种机制配套和协调。
干预 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A、当他是老小孩
在魏阿姨家,尽管公公每天都要捡些没用的东西回来,但家中却整整洁洁。魏阿姨说,劝阻老人是有技巧的。有时老人捡了一根塑料链条回来,说是金属的,挺值钱的,子女们就用吸铁石当场吸给老人看。昨天早上,老人又捡了一个塑料相框回来,称是铜制品,魏阿姨就用打火机烧,当即熔化了。这种情形下,就能说服老人扔掉这些破烂。
但遇上老人发狠劲,坚决不扔垃圾,甚至还用手杖敲地板。该怎么办呢?碰到这种情况,魏阿姨会依着老人,“让他玩个一两天”。过几天,老人忘记了,他们再偷偷地扔掉。在魏阿姨看来,公公耳聋,和他们交流比较少,内心也很孤独,捡的都是他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应该适度允许。只要老人捡回的东西不影响卫生,允许短暂“收留”。
B、用亲情感化老人
专业人士介绍,每个老人的个性改变都是有原因的。南扬社居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周阿婆老伴去世后,曾与异地一位老人共同生活过,不过和对方的子女相处不愉快??赡芏岳先说木癫四持执碳ぃ贾缕湫男杂兴谋?。这次清理完垃圾后,他们也建议老人的亲属能够更多地给老人一些照顾,让她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慢慢改变捡拾垃圾的习惯。汤先生分析自己母亲,认为父亲突然去世,落单的母亲无事可做,捡拾垃圾是她排遣孤独的一种方式。他还研究了一下国外的资料,发现这一现象并不鲜见。很多资料显示,捡垃圾是老人心中有一种不安全感,用东西填充满屋子心理就会感觉踏实。最近几天,他把独自居住的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增加了和老人的交流,他发现母亲捡拾垃圾的次数正在减少。
C、帮老人寻找情感寄托
“现在阿婆忙着帮女儿带孩子,不再固执地要拾垃圾了。”龙塘家园一社区工作人员张紫钰告诉记者,这位姓杨的阿婆,今年70来岁,跟随着女儿租住在龙塘家园,是来锡年数不长的外地人。但她很快以“捡垃圾”出了名。2012年一年里,社居委接到了好几位居民的投诉,都是反映杨阿婆在楼道里堆满了拾回来的垃圾,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而在她家里、女婿的面包车里也塞满了她捡来的废品。“阿婆其实是想证明自己不用靠别人养。”张紫钰介绍,社区通过走访做工作,请城管调来一辆卡车,把阿婆收集的废品送到收购站卖掉,得来的钱全部交给杨阿婆。再帮她消毒楼道。但过了几个月,杨阿婆又故伎重演。社居委再次帮她卖掉废品后,又做了子女的工作,希望子女能帮助她转移注意力。经过反复沟通,老太太终于在帮助女儿带孩子上找到了新寄托。
D、掏空心理垃圾要渐进
刘潭一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自己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社区里有位陈老太,她快70岁了,家中除了一条仅供人侧身而过的通道和一张床外,全部堆着她拾回来的各种废纸、旧衣等废品。因为废品中有很多易燃品,社居委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劝说,要帮她送到废品收购站卖掉。而陈老太只是当场点头敷衍,回头继续“囤货”。
“囤的多,卖掉的少。”社居委工作人员开始以为老太有一个儿子,一直处于待业状态,老太是想借此补贴家用,后来却发现,老太太很少卖自己收回来的垃圾。“也许这是她的一份心理寄托,一时都清理了就相当于把她的心给掏空了。”他们采取循序渐进的长期工作,通过多次沟通工作和心理辅导,让老太太一点一点地把家里和心理的“垃圾”慢慢处理掉。(文中部分当事人系化名,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