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城市之美,发现城市之光。楚天交通广播《事事关心》推出系列报道《美在武汉》,咏叹武汉的大美!第十二篇:《小朱湾:“美丽乡村”的武汉样本》。
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的小朱湾,是一个只有32户人家、157位村民的小湾子。初到小朱湾,你的视觉就会感受到不小冲击。这里的农舍每一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样貌,“乡村风”与“设计感”并存,错落有致的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小村里,让乡村生活透着一种让城市人向往的“慢生活”格调。为此,小朱湾可没少花心思。他们请来设计专家,为每一户乡宅量身定做,在原有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翻修改造。
设计师李正荣:我们对小朱湾的设计是以荆楚风格为主,包括高楼台、翘飞檐、巧工艺,就是在一些窗花上面做的比较精细。在主要色系上我们主要也采取了荆楚风,红、黑,还有黄色。基本上每栋房子的翻修都会跟村民反复沟通。
在设计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就地取材,将乡村生活中被忽视的美好和乐趣,融进自已翻修的乡宅。村民曾方荣的房子就是在设计师的建议下重新改造了的。
曾方荣:童周岭村那里拆迁,这种坛子鑵子都是没人要的。他们说这都是宝贝,你都捡回来,我们都帮你用上去。
重新打造之后的小朱湾,不仅让村民们居住的舒适感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一下子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大量的游客,带火了当地的农家乐。
曾方荣:农家乐做了半年赚了钱,就把这边改造了。前后改造三期,整个投入了五十万元。
记者:担不担心钱投进去了收不回来?
曾方荣:那不担心,一年就赚回来了。有的开发商说,他在市区上千万的别墅都没有我这个院子的环境好。就是不做生意,自已住也很好。
小朱湾的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武汉科技大学的胡勇教授干脆就在村里租下民居,自已居住。而来自武汉城区的叶仙想得更远。
叶仙:因为我也是过来玩,然后发现这里没有一家比较符合我的居住要求的旅店,所以我就想自已来弄一个民宿。我就喜欢住民宿。
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许刚同样租下小朱湾的农舍,打造起了新民文化书院,推广国学教育。
许刚:我自已特别满意的就是小朱湾的原住民没有走。没有走就可持续发展。这样子它可能就会盘活更多资源。所以去年武汉市提出“三乡工程”,包括“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市民下乡”我就是“市民下乡”的一个代表。一定要这样内外有一个互通,它的发展才可持续。
“美丽乡村”小朱湾就这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让参与建设的人们倍感珍惜。周昭宪是小朱湾的大学生村官,他给自已在小朱湾的身份有一个定位,叫建设的协作者。
周昭宪:不少村民是从外面打工回到村里,对经营这块并不熟悉。我联系到对口的高校志愿者,给村民们做了一个基本的财务培训,让他们知道怎么计账,知道今年赚了多少,各种支出花了多少。
还有设计师李正荣,在他看来,小朱湾的“美丽乡村”不是建几栋乡村民居就完了,而是要陪伴它一起成长。为此,他在小朱湾创办了“乡村建设陪伴中心”。
李正荣:培养村民对本村资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自已村庄的价值在哪里,然后从村庄的价值里创造一份收入。
这些年来,当地借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小朱湾这个毗邻梁子湖的自然湾,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小朱湾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和“十大荆楚最美乡村”称号,也成为武汉“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本和缩影。
1958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曾陪同外宾到小朱湾所在的五里界参观,对这里的发展寄予厚望。如今,小朱湾正用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一步步实现着周总理当年对这片土地的美好寄愿。
(记者胡松 编辑黄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