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文清蔓
通讯员 向上 范逢媛
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酶智造”团队,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这一技术,将大幅简化甾体药物合成步骤,提高效率和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甾体药物中间体合成方法,主要为化学法和生物酶法,而这两种方法都有明显短板。传统化学法存在生产成本高、污染大、步骤繁琐等问题;生物酶法则生产产品少、产量较低。在该校李爱涛教授、李倩副教授等导师指导下,“化酶智造”团队项目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张自立带领团队深耕多年,巧妙结合化学法产品多、产量高的优点,和生物酶法成本低、污染小、步骤简单等优势,开创化学酶法,这一方法通过反向设计化学合成路线和建立突变体酶库,实现甾体C7位的选择性羟基化,从而实现取长补短。
就像种植小树苗需要把根扎在特定的位置才能健康成长一样,甾体药物的合成也需要精确修饰。过去,传统化学方法更像是随意撒种,种子落地的位置完全随机,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水”才能生长,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而P450酶具有独特的定点修饰能力,该团队受到P450酶的启发,决定在甾体药物合成中使用酶法来替代那些需要定点修饰的步骤。通过设计特定的酶结构,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一样,解决了关键的“扎根”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绝非一日之功。推进项目进展,困难常常不期而至。当前我国对于筛选关键酶进行定向进化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就意味着,该团队要把完美的设想变成现实,需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突变体库,这个突变体库有着几万个突变体,甚至需要对它们进行逐一筛选?;匾淦鸬背踝鍪笛槭钡募栊粒钅扛涸鹑苏抛粤⑺档煤芴孤?,“在持续了一年的筛选后,我们依然没有找到关键突变体,那时候团队中有人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咬咬牙,我们坚信曙光就在前头?!?/p>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一旦嫁接到产业化生产中,初期常?!八敛环薄!盎钢窃臁蓖哦樱彩巧钣懈惺??!霸谥惺苑糯蠼锥?,由于这部分工作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断寻找问题的原因,每次中试需要连续工作30个小时,才能有一点休息时间。这是一个对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极大考验?!闭抛粤⒏嫠呒钦?,做基础研究需要有敢坐“冷板凳”的韧劲和毅力,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决心。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及在湖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给予的大力支持下,该团队最终成功克服了一个个“拦路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代技术也为项目进展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由于定向进化需要对P450酶进行大量的突变筛选,一个酶分子包含上千个氨基酸,每个氨基酸可以突变为19种其他氨基酸。这意味着总共可能存在201000个突变体,这是一个无法用人力筛选的天文数字。
该团队依托超级计算机与AI技术科技赋能,对这些突变体进行虚拟筛选,去除大量无意义的突变体,最终将候选突变体数量减少到2万-3万个,大大减少了无效突变体的干扰。张自立告诉新闻记者,“这是我们能够实际完成筛选的数量,这种方法显著提高了筛选效率,加速了研究进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