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10星,发射!”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华科附中”)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该校高一学生别出心裁,来了场“卫星发射”。这一节目获全场最高分。
这可以说是场预演。去年4月,在以“楚天,共襄星汉”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华科附中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八一10星工程校。此后,高一清北班被确定为造卫星的主力班底。
“学校造的不只是卫星,也是拔尖创新人才?!被聘街行3ぢ持艹?。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把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作为全国著名高?;锌萍即笱У母绞糁醒?,我校的探索开始得更早。在大学、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已形成以‘强基班’‘清北班’‘钱学森班’为龙头的大中小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体系,去年7月已单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科学育人”贯穿始终
华科附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是“本土化”。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两步走,一‘识别’,二‘培养’。我们在自己的学生中做这些工作,既不影响教育生态,又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些都是教育中最朴素的真理?!备眯P3ぶ聿讨竟?。
为它打基础的,是该校推行的注重思维之元的“元教育”。其中,“元思课堂”尤其给人强烈印象:老师们探求学科知识形成的历史、逻辑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目标,从学生的本源思维出发,引导学生回到思维的起点、学会思考的方法、调控思维的过程,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这种“追踪”深入到了这种地步——该校教科处主任、高三数学教师万兵以一节“三角恒等变换”获评2024年教育部“部级精品课”,备课时,他反复研读教材,追本溯“元”,揣摩该内容在新、旧教材中位置不同的内在原因,用自己的深入思考去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维品质普遍提升,更多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涌现?!白魑耆醒В颐怯懈砉愕慕逃脱Э剖右?,这是我们推进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先天优势。像做课程规划时,我们会基于学科底层逻辑做初高中课程融合,实现减负高效。又为每人定制个性化成长资源,更好地促进五育并举?!卑渭獯葱氯瞬排嘌行母敝魅我π撬怠?/p>
就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丘成桐任院长)的该校2024届毕业生曹中烨,这样介绍高中三年强基班的生活:“老师们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每天有靶向推题,每周有数学物理的集中辅导。对了,我的成长导师是鲁校长,他跟我讲了很多为人为学的道理?!备咭磺灞卑嘌费舭裂┧担骸拔颐前嘀魅喂饲砝鲜κ翘丶督淌?、化学奥赛金牌教练,每周我和另一位同学会上她的‘一对二’竞赛课?!薄拔颐前嗝课焕鲜Χ际侨M毖〕龅摹钕不兜睦鲜Α?!”高一清北班学生黄佳欣说。
作为全国著名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的附属中学、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湖北省“青少年科学思维培育行动”试点单位、湖北科技特色高中首批试点学校,该校有得天独厚的科学教育资源。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作用显著?!暗轿浜汗獾绻已芯恐行牡榷喔龈叨耸笛槭已醒Ш?,我们开始憧憬自己的科研人生。”高一清北班学生钟思远说。
老师竞相“拔尖创新”
“教师要主动迭代升级,才能遇见更加优秀的学生?!?/p>
在加快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华科附中,这可不是一句口号。
在教育教学大赛中,刮起了“华科附中旋风”。2021—2024年,7名教师获得全国课例展示全国一等奖;在近三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优质课评比活动中,8名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中,23名教师获得省级精品课(一等奖),5名教师获得部级精品课;“湖北好课堂”优质课展评活动中,15名教师获一等奖;湖北省第八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1名教师获得一等奖。以上一等奖获奖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大批中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去年,该校7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其中最年轻的仅32岁。
激发老师们的是“让教育回到初心,回归本真”?!暗蔽乙灾吨纬裳Э浦虾靡唤谠伎问?,我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参透一件事本质后思想解放的快乐。死背套路、机械刷题令人沮丧,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却令人着迷。”高一清北班数学教师何群说。
教育微创新不断涌现。刚获评2024年教育部“部级精品课”的高三数学教师王浩,此前在初中部任教时曾获全国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与“最优秀选手”称号,今年初,他和同为高三数学老师的马俊,主动提出为初一爱好数学的学生开设公益竞赛课,以更早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求知精神。
“这种健康的教育生态能让我们走得更稳更远?!甭持艹?,学校努力做好支持,比如说,大量引进优秀骨干教师?!?021—2024年新进教师116名,其中博士4名,清华大学毕业2名,985高校毕业45位,硕博占比超过75%。现在学校师生配比大幅度提高。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数学教师基本是单人带单班,每名学生能得到精心培养,每名老师能精研专业、挥洒创意。”
(文/候长强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