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在河南太康县的“王凤雅事件”被持续关注和热议。原本这只是一起普通的网络众筹,波澜起于王凤雅患病去世前后,网上有人指控其家人“诈捐”15万元,并将善款挪用于小儿子治疗兔唇。事后,经媒体、慈善平台和当地警方证实,家属募捐数额实为38000多元,且已将剩余款项捐给公益机构。
目前,事情的真实面目已被还原,当地警方作为权威第三方,已宣布挪用不存在,“诈捐”不成立。
至此,备受关注的小凤雅事件,逐渐呈现出了比较清晰的脉络:由一开始的对小凤雅家长的“千夫所指”,到现在舆论普遍质疑涉事志愿者及最早在网上传播此事的始作俑者,舆论走向发生了巨大转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一些关心小凤雅的志愿者和自媒体,在没有完全确认全部事实之前,就使用“重男轻女”、“诈捐”等容易挑动社会情绪的字眼,对此事做出了道德倾向明显的定性,这导致在事件初期大量批评指向了小凤雅家人。
资深公益评论员张天潘撰文指出:复盘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其中很多公益志愿者的部分做法和角色定位,存在颇多可争议的地方。
在专业志愿服务方面,《慈善法》中有专门的“慈善服务”内容,其中明确指出: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志愿者的人格尊严,不得侵害受益人、志愿者的隐私;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培训等慈善服务,需要专门技能的,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程。
这两条规定,原本很好地点出了慈善服务中志愿者参与的基本伦理:一是尊重服务对象,不能代替受助者做决定,也不能有自我道德优越感,居高临下地指挥甚至指责服务对象,不应有“施予”的心理和“救世主”的态度,要设身处地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尤其是不能逾越当事人所处的环境,根据自身的经验,做出各种架空式或超前的建议和行动;
二是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要求,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献爱心做好事,也不是靠着热心和爱心就能办好,而是需要心理学、社工、医疗、康复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但目前在很多慈善服务中,志愿者参与过程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爱心却没有“专”心,有同情心却没有同理心,不当介入、过度介入甚至与服务对象产生矛盾的现象频现。
据新京报报道,小凤雅母亲还指出,志愿者在帮助她们的过程中存在摆拍行为,且在拍完照片后很少过问孩子病情。如果事实属实,那这就是志愿者强行为自己“加戏”。
其实早在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志愿服务不专业、“专业志愿者”在当下中国社会的匮乏问题已经凸显。雅安地震后,众多志愿者奔赴灾区,一度造成“救援进不去,伤者出不来”的窘况。当时许多专业人士纷纷通过媒体呼吁——缺乏专业技术的志愿者不要贸然进入,以免给灾区添堵。这就是业界人士指出的“志愿者的爱心和热心不仅没有成就事情本身,反而可能背离初衷”的典型。
还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国内外大型运动会期间,个别中国志愿者做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事情:比如有志愿者在公用电脑上下载音乐,安装游戏,联机较量;有志愿者在岗位时间离岗,去找明星签名合影;还有的志愿者对场馆结构和比赛流程并不熟悉,无法为观众提供正确的指引信息等等。
就此,中国志愿服务“元老”、专业志愿服务的驱动倡导者——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翟雁认为,目前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整个公益慈善界的瓶颈。只有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才能真正帮助中国NGO发展,也才是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发展之路。
公益需要专业素养,这是争议过后留下的公益启示。公益行动也只有从初级的道德驱动层面转型至专业驱动,才能让公益行动从感性的催泪悲情叙事,转化为理性的润物细无声。
就此话题,《公益时报》联合凤凰网公益、问卷网推出本期“益调查”——为什么要尽快建构和规范专业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究竟意义何在?